![]() |
拉直三个问号,透视川猪现代化的路径与方向 | |||||
![]() |
|||||
|
|||||
“我教了一辈子的书,也养了一辈子的猪。”11月14日,在绵阳举行的全省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现场推进会交流发言环节,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陈代文的开场白成功逗笑了与会代表。但他接下来的话很快让会场严肃下来:川猪该如何领跑四川农业现代化? 正如陈代文发言环节的反应一样。在这场全省生猪主产市州、县(市、区)和龙头企业及行业主管部门代表云集的现场会上,大家一边被“川猪产业要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定位鼓舞,一边在思考:为什么?难在哪?怎么办?伴随着现场会的推进,三个问号逐渐拉直。 农业现代化的“领跑者 ”,为何是川猪? “这是国家要求,川猪本身也有底气。”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李学伟看来,选择川猪产业为突破口以领跑四川农业现代化,是四川深思熟虑的结果。 从国家战略来看,四川是全国战略大后方和农业大省,素有“猪粮安天下”的美称。目前,四川常年出栏生猪6000万头、占全国总量的十分之一,稳居全国首位,是四川打造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战略基地的重要支撑。同时,四川也是国家唯一批准建设的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和国家生猪生产规划的7个重点发展省份之一。 从川猪自身的底气来看,经过多年培育和发展,全省生猪生产规模化率达到62%,新希望等龙头企业在四川发展壮大。“我们四川农业上市企业不算少,但论市值和块头,新希望、巨星农牧等名列前茅。”李学伟介绍, 在诸多龙头企业的助力之下,川猪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位居四川农业重要产业领域的首位。 承载国家战略、拥有基础优势的川猪,能够成为四川农业现代化的“领头羊”,还与产业发展格局和趋势有关。 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自“十三五”以来,特别是非洲猪瘟疫情传入以来,川猪行业经历了环保、防疫等刚性约束下的产业优化调整和转型升级。相比种植业受地形影响而导致的经营规模限制较为突出等短板,生猪产业资本密集程度更高,技术集约化优势更明显,对土地规模、土地质量等因素依赖程度较低,具有率先实现现代化的优势和潜力。 例如,全省已经划定了禁养区9.18万平方公里,让绝大部分养殖企业在选址上更加科学、畜禽粪污处理设施配套上更加完善。 川猪“跳起摸高”,难点是什么? “量要稳、质要优、体系要全。”会上,农业农村厅厅长徐芝文用三句话为川猪产业现代化画像:建成自主创新、自立自强的现代生猪种业高地;构建规模生产、多元发展的现代生猪养殖格局;形成链条完善、品质安全的川猪产业体系。 概括而言,就是养殖端标准化、加工端品牌化。种业自主是基础,标准化是品牌化保障,规模化、信息化和延链补链是关键。 省畜牧兽医局有关负责人解释,自2021年以来,四川在生猪产业发展中把数量摆在突出位置,连年分解下达年出栏6000万头目标任务。推动川猪高质量发展、率先实现现代化,则意味着今后要过渡到“量质并重”。 对标目标,川猪产业还要付出更多努力。 在种业领域,作为种源对外依存度最高的农业领域,川猪90%种源依靠进口,可谓“洋种猪”当道。在养殖端,全省仍有38%的生猪处于散养状态,制约了全省生猪养殖的标准化和信息化,也影响了川猪逆周期调节能力的提升。例如,去年持续至今的低猪价,导致散养户不断退出,为市场预期增加不确定性。 更让与会者耿耿于怀的是产业体系方面。四川人不仅能养猪也爱吃猪肉及制品。目前,四川人均猪肉占有量超过55千克,远超全国平均水平。但作为养猪大省和消费大省,全省猪肉深加工比重不足四分之一,导致深加工企业弱小、产业附加值及增速连续多年处于全国生猪主产省后半段。在业界,一个让人心酸的问题是:四川的双汇和双汇火腿肠、思念水饺在哪里? “这些问题不解决,川猪是没办法实现现代化的。”省畜科院有关负责人认为,推动川猪产业现代化的难点和重点就在于种源是否自主可控、生产端能够标准化、加工端能否做深做精。 “加速跑”的底气是什么? 现场会上,一些问题逐步得到了回应。 “这里是共享公猪站。”会前参观环节,与会代表们刚抵达绵阳市三台县芦溪镇枣河村一栋五层大楼前,就被解说词逗乐了。 共享公猪站参建方之一是绵阳明兴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明兴科技”),该公司董事长邹中友介绍,这里养殖了7家川内生猪种业龙头企业从世界各地进口的1200余头公猪。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覆盖川北乃至全省的种业创新联合体以及优质精液推广体系,可有效避免引入单一洋种猪使用周期只有三年等弊端。 除了共享公猪,四川还将利用“内江猪”等7个优质地方猪品种资源加强杂交组合,力争到2025年再培育1到2个突破性川猪新品种,实现本土黑猪与进口白猪合理搭配。 养殖标准化如何实现的问题,也找到了实现路径。 会议现场,刚刚印发的《四川省生猪现代化养殖示范场技术标准》等文件被摆在了与会者的案头。省畜牧兽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这套包含了选址与布局、养殖规模、品种等七个大类24个细项指标,“都是我们这些年来技术人员根据四川地形地貌气候和政策要求,一点一滴摸索出来能让生猪生长速度、品质等最平衡的指标体系。”而接下来,这套技术标准将在全省逐步推广。 推广的抓手之一是信息化。会议透露,四川将通过鼓励开展自动饲喂、智能环控等现代设施装备提档升级和建设区域生猪数字化平台,推动建设从饲料厂、种猪场、育肥场、屠宰场、无害化处理厂的可视化管理体系,让养猪更“智慧”。 “年屠宰60万头A级屠宰车间、1万吨腌腊制品车间的规模在西南都是位居前列的。”在参观铁骑力士集团时,董事长雷文勇介绍自家生产线的强大之处:采用了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可以让消费者实现从养殖到加工全程追溯;自动化屠宰车间切分的肉块重量、脂肪含量误差不会超过3%。” 徐芝文透露,四川将依托农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倾斜生猪全产业链项目。到2025年,全省肉类产地低温处理率达到85%。同时,重点打造30个川猪精品品牌,让川猪“产得好也要叫得响、卖得好。”
免责声明:本网站图片,文字等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版权,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责任编辑:乔春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