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头猪”的血统保卫战
点击量:430时间:2023-04-26来源:东南网

  地方畜禽品种经过千百年驯化和培育而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地方品种,都是一座独一无二的基因库。

  福建省地处亚热带,复杂多样的生态条件孕育了丰富的地方畜禽品种。目前,已纳入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的共八大类29个品种。在保护优先、高效利用的原则下,这些品种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一个畜禽品种,就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省畜牧兽医总站高级畜牧师王均辉说,地方畜禽品种经过千百年驯化和培育而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培育优质、高产、特色、抗逆畜禽品种的重要原始素材,也是各国争抢的遗传资源。

  一个经常被提及的案例,是原产于我国的梅山猪。梅山猪以高繁殖力著称,最高单胎产仔纪录超40头。上世纪,梅山猪被欧洲国家引进后,为选育优质生猪品种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养殖从业者单纯追求数量增长,忽视了对地方品种的保护,业内曾将该现象总结为“重引进、轻培育,重改良、轻保护”。其结果是,地方品种数量骤减。

  福建曾有八大猪品种,这“八头猪”普遍耐粗饲、适应性强、肉质鲜美。

  在上杭县农村,农民祖祖辈辈养殖一种“四不像”的地方猪——“麒麟尾、美女腰、草鞋脚、狮子头”,这种猪叫作槐猪。

  “在养猪兴盛的年代,每家每户都会养上一两头,用地瓜梗、潲水、米糠、红萍就能喂活,到了春节家家户户杀年猪,吃不完的就风干做成腊肉。”上杭县儒溪槐猪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大荣,老家位于上杭县太拔乡彩霞村。他还记得,早年村里还有人专职“赶公猪”,也就是专门从事种公猪养殖,牵着公猪上门为母猪配种,“配一次种,能拿到两个鸡蛋和半斤米,鸡蛋给公猪补充营养,大米则是公猪养殖户的报酬”。

  20世纪80年代,以“外三元”为主导的洋白猪开始抢占中国市场,纯种本地猪生存空间逐渐收缩。2019年版《福建省地方畜禽品种资源志》收录的数据,反映了这一趋势:1980年、1990年、2000年上杭县槐猪能繁母猪存栏数分别为1.5万头、1万头、0.5万头,分别占同期全县能繁母猪的90%、40%、10%。

  比起槐猪,同在“八头猪”之列的福州黑猪、平潭黑猪命途更加多舛。这两个曾在福州城郊与农村常见的猪品种,到了2006年第二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时,已不见踪迹。这些年,当地一直试图寻找,但都无果而终。

  “地方畜禽品种一旦失去,就不可挽回。”在王均辉看来,它们的价值或许在当下尚未体现,但在未来终将显现,“保护地方品种的意义就在于,当某一天我们需要它的时候,它还在那里”。

  早在2003年,福建省便率先将地方品种资源保护经费纳入省级财政预算,在抢救性收集的基础上,扶持兴建了一批地方畜禽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并通过“一场一专家”政策,提供技术支持。

  目前,全省已建立莆田黑猪、槐猪、晋江马、福建黄兔、河田鸡、连城白鸭、金定鸭、莆田黑鸭等国家保种场以及晋江马国家保护区、国家水禽基因库(福建)。其他品种也基本依托地方保种场、保种点,实现了有效保护。

  开发利用才是最好的保护

  身为福建“八头猪”之一的官庄花猪因原产于上杭县官庄畲族乡而得名。目前,全县已建立3个保种点,核心保种群由6个家系6头公猪发展至11个家系17头公猪。然而,这几年,官庄花猪前前后后换了四五批保种主体。理由很简单,不好卖,不少企业视其为烫手山芋。当地畜牧兽医部门常常“求”着企业承接官庄花猪保种工作。因为销路不畅,一些种猪迟迟无法更新替换,养得太久,都长出了胡子。

  “开发利用,才是最好的保护。”上杭县畜牧兽医站高级兽医师丁永富认为,应当处理好“保”与“用”的关系,逐步形成“以保护促开发、以开发促保护”的良性循环,“在保种群规模符合国家要求的前提下,另外建立选育群,开展品系选育、杂交利用和产业化开发,打造特色产业发展链条”。

  龙岩市体育中心副主任张炜斌长期关注地方畜禽品种保护。10年前,他在官庄畲族乡挂职时,便为官庄花猪保护四处奔走。最近,他正忙着为当地官庄花猪养殖户对接电商直播团队和预制菜生产企业。

  在张炜斌看来,以用促保,关键在于不断拓展地方品种的应用场景。比如,作为小型早熟脂肪型品种,官庄花猪脂肪沉积早,肉质鲜嫩,仔猪尤其适合做烤乳猪,可开发相关预制菜产品,并以此发展相关主题乡村旅游。

  而对于槐猪,上杭县的策略是引进龙头企业,促进其产业化。

  2017年,国内畜禽龙头企业傲农集团进入上杭,致力于槐猪保种、扩繁和产业化发展。“作为地方特色品种,槐猪最大特点是肉质好,吃起来香,产业开发前景可观。”上杭傲农槐猪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范安泽介绍,目前公司负责运营的上杭槐猪备份保种场存栏量达3000多头。

  但即便是龙头企业,经营起地方品种,也有点吃力。

  “外三元商品猪一天能长1公斤,小半年就能出栏,瘦肉率可达60%;槐猪一天只能长200多克,至少要养10个月,瘦肉率仅40%多。”范安泽曾作过测算,一头洋白猪仔猪的落地成本是280元,槐猪高达700元。而市场价格与成本并不匹配,目前傲农槐猪的每公斤收购价仅比外三元猪高出4元。

  因此,傲农公司一方面通过养殖洋白猪反哺槐猪,另一方面谋求槐猪品种深度开发利用。

  “我们正对槐猪血缘进行基因测序分析,并在保留槐猪优良基因的基础上引入洋白猪血缘,争取用5到8年时间,选育出槐猪新品种。”范安泽说,傲农的育种方向是尽量保留槐猪的独特风味,同时适度提高其生长与繁殖性能,使其更适合产业发展需求。

免责声明:本网站图片,文字等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版权,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责任编辑:乔春玲

·月刊杂志《猪业科学》网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