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杂游——白云观五
点击量:995时间:2023-03-27来源:

 

  • 西路
西路有神特、八仙殿、吕祖殿、元君殿、文昌殿、元辰殿、十生肖壁、二十四孝壁等。
神特  进入西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匹酷似骏马的铜兽,走近细看其造型竟为骡身、驴面、马耳、牛蹄,因此,很多人把它俗称“四不象”。其实,它的正名叫“特”。
 


据传,原来是清乾隆皇帝为纪念他那匹南征北战、令人心爱的坐骑,便命工匠铸造了这一神奇之兽。盖我国古时有千里马、万里特之说。

 


 
 
神特鞍子上的花纹很细致。

 

从鞍子后面的文字,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善信弟子”“发心诚造献”的。上面白云观自己的册子,硬扯到乾隆皇帝身上,真是扯淡。

长期以来,老北京有这样的传说:神特有一种奇特的功能,人哪儿不舒服,只要先摸摸自己,然后再摸摸牠的相同部位,即可手到病除。
看来好笑,神特的尾巴被摸的光亮,难道这些信徒也长尾巴了?
介绍说神特是“牛蹄”,我没有见过牛是园蹄子。写介绍词的人,他家的牛也未必长园蹄。
总之到哪里玩都不能全信当地介绍,要多动脑筋想一想。


祠堂  建于清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堂上奉祀全真龙门派第七代律师王常月祖师坐像;堂下埋藏其遗蜕。王常月祖师於清顺治十三年(1656)奉旨主持白云观,并三次登坛传戒,度弟子干余人,为道教一代宗师,被誉为全真龙门派中兴之祖。康熙十九年(1680年),羽化飞升,赐号“抱一高士”。
室内左右室墙壁上嵌有元赵孟頫书《道德经》、》、《阴符经》两经石刻,为白云观之珍宝。现在关闭,看不到。
八仙殿  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殿内奉祀道教八仙,即钟离权、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李铁拐、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

 






 
上面两幅照片拍摄于2023-03-12;下面是2006-05-30。看来这些神仙也要换装。面前牌位也升级了。

 




 
据介绍:

钟离权,姓“钟离”,名“权”。亦称“汉钟离”。字云房,号正阳子。京兆咸阳(今属陕西)人。有说为东汉时期人。钟离权的形象常是坦胸露腹,手摇棕扇,大眼睛,红脸面,头上扎两个丫髻,神态自若,为一闲散汉子。
张果老,据史书记载,确有其人。原为唐代道士,擅长法术,常隐居在恒州中条山,往来汾晋之间,世人相传他活了数百岁,故尊称为张果老。相传唐太宗、高宗知道后,派使者召请他人京,他都不去。武则天时,不得已奉诏出山,走到半路假装死去又未去成。唐玄宗派使者,终于将他请到宫内,后封他为“银青光禄大夫”,赐号“通玄先生”。后玄宗准备将玉真公主许嫁于他,他唱道:“娶妇得公平,平地升公府,人以可喜,我以可畏”。最终没有同意,恳辞还山、走到半路,死于恒山蒲吾县。弟子说他“羽化成仙”。玄宗下令在当地建栖霞观以奉祀。
民间传说他常背负一道情筒,倒骑白驴,云游四方,宣唱道情,劝化度人。“骑着毛驴看唱本——走着瞧”一语即源于此。他所乘白驴,日行万里,夜间折叠如纸,放于箱中,白天用水含在口中喷洒它,则还成一驴。后人题诗说:“举世多少人,无如这老汉,不是倒骑驴,万事回头看。”以警喻世人:干任何事都得全面考虑,思前想后,不能只一味地瞻前不顾后。

曹国舅,其形象为头戴纱帽,身着红袍官服,手执阴阳板(玉板),与其他仙人打扮迥然不同。传说他是宋仁宗曹皇后的长弟,名景休。天资纯善,志在清虚,不慕浮荣,不喜富贵。后来因为他弟弟骄纵不守法,‘残害人命。国舅深以为耻,于是隐迹山岩,穿戴的是平民百姓的衣帽,但精心思考玄妙深奥的道理,过了十多天也不吃。有一天遇到了钟离权、吕洞宾二位仙人,他们问:“听说你在修养,所养的是什么?”曹回答说: “养道”,仙人问:“道在哪里?”国舅举手指天。二仙又问:“天在哪里?”国舅用手指指心胸。二位仙人笑着说:“心即是天,天即是道。你已洞悟道之真义了。”于是传授他还真秘术,点化指引他进入仙人班子。一说他出家时,皇帝赐他金牌一面,后来渡黄河时没有船费,就用金牌作抵压,恰好遇到吕洞宾,与他同游,后悟道而名列“八仙”。

李铁拐,又称铁拐李。相传姓李,名玄,又叫李凝阳、李孔目或李洪水。关于他的传说记载很多。据说:他本来长得十分魁梧,相貌堂堂。在砀山洞中修行。因约定要前去参加老君的华山仙会,对弟子说倘如元神七日不返,则将尸壳焚化。于是留下尸壳,元神外游。不料到了第六天,弟子家中来人报信老母病危,无奈烧了师父尸壳,回家探视母疾。不久元神回归,无处可托。忽见林中有一饿死的人尸,则从前额囟门而人,站起以后,才觉不行。忙从葫芦里倒出老君所赠仙丹,葫芦忽然闪起金光,映出一个丑恶的形象:黑脸蓬头,卷须巨眼,跛右一足。正在惊讶,身后忽然有人鼓掌,回头一看,正是老君。急心要把元神跳出,老君制止曰:“道行不在于外貌,你这副模样也好。只须功夫充满,便是异相真仙。”于是授他金箍一道收束乱发,铁拐一根助拄跛足。李铁拐还常背一葫芦,据说里面装有仙药,下降人间时,专门用来治病救人。
韩湘子,是八仙中的斯文公子,他的形象常为一手执长笛的英俊少年。韩湘子,本名韩湘,是唐代大文学家,刑部侍郎韩愈的侄子。

蓝采和,手提花蓝。本是男子,但造像或戏曲中常女装打扮。

何仙姑,是八仙中唯一的女仙。关于她的传说多而广。
据载:何仙姑,原名何秀姑,生于唐武则天朝某年农历三月初七日。出生时紫云绕室,头顶有六道毫光,闪闪发亮。从小就智慧敏捷,聪明过人,与众不同。十五岁时,梦见神人教她食云母粉,于是轻身如飞,往来山顶。每天早上外出,晚上采山果归事孝母亲。后来辟谷,言语异常,武则天听说后,派使者召请,中途不知去向。又说中宗时八月初八日飞升。
八仙殿外柱子上对联为:
紫气太空显道法;
白云深处藏神仙。
 
吕祖殿  始建于清德宗光绪十三年(1887),殿内奉祀吕洞宾祖师。
 


 
吕洞宾是八仙中影响最大,传闻最广的一位仙人。关于他的介绍很多。一说他姓吕,名岩,字洞宾,号纯阳子,山西芮城永乐镇招贤里人。生于唐德宗贞元年间,原为唐朝宗室,姓李,武则天时尽歼唐室子孙,于是携妻隐居碧水丹山之间,改为吕姓。因常居岩石之下,故名岩;又因常居洞中,故字洞宾;妻死之后,号纯阳子。一说他原是唐朝礼部侍郎吕渭的孙子,因仕途不顺,转而学道。

说他得道成仙之前,曾流落风尘,在长安酒肆中遇钟离权。钟离正在熬黄粱粥,见洞宾有睡意,即授一枕。洞宾酣睡,睡中梦尽生平兴衰:先是中了状元,历翰林院,秘阁学士,当宰相十年,夫妻恩爱,子孙满堂,权势富贵,无与伦比。忽被重罪,籍没家财,妻离子散,流放岭南,穷苦夕问,恍然梦觉。醒来米粥尚未熟。于是洞宾被“黄粱一梦”所感化,欲拜钟离求其超度,钟离权又以生、死、财、气十试考验,都心无所动,于是授以金液大丹与灵宝毕法。
上面一大段就是白云观自己的小册子中编排的故事,实际是出自唐朝沈既济《枕中记》的故事,加上唐朝李公佐创作的传奇小说《南柯太守转》。把人家搬下来,换上吕洞宾的名字,改成道教故事骗人的。
 


 
后又遇火龙真君传以日月交拜之法和天遁剑法。他感悟修道要:,一断贪嗔;二断爱欲;三断烦恼。他以慈悲度世为修道目的,誓愿潜心修道,度尽天下众生。初居终南山,又亲受钟离祖师上真秘诀,修炼成仙。
 

 
于是周游天下,化度世人,或隐或现,世莫能测。民间流传有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度铁拐李、飞剑斩黄龙等故事,形象生动。因吕洞宾既精剑术,又能饮酒,善于诗文,故又被称为“剑仙”、“酒仙”、“诗仙”。

宋代,吕洞宾被封为“妙通真人”.元代封为“纯阳演政警托孚佑帝君”。又曾传度刘海蟾、王重阳,开道教北宗。王重阳又奉他为“北五祖”之一,故尊称为“吕祖”。
殿外柱子上的对联是:
一枕黄粱点破千秋大梦,九转丹诀练就万劫真仙。
这正是对吕洞宾祖师从感道、悟道、修道、得道而至成仙整个过程概括而又真实的写照。
从对联看,不是编小册子的小道士把吕洞宾扯到《黄粱梦》,他们的老祖早就这么扯淡了。
元君殿  建于清高宗乾隆二十一年(1756),原名“子孙堂”。亦称“娘娘殿”。
 



中座为天仙圣母碧霞元君。




 
左座分别为催生娘娘和送子娘娘。右座分别为眼光娘娘和天花娘娘-此五尊坐像都为清代木雕像,高约1.2米。




碧霞元君,又称“泰山娘娘”、“泰山玉女”,相传为泰山东岳大帝之女,或说为黄帝派遣至泰山迎西昆真人的七位女子中的一位,后修道成仙。传说碧霞元君神通广大,祷之则灵。能保佑农耕、经商、旅行、婚姻,能疗病救人。她的圣诞为农历三月十五日。
文昌殿  原名“北五祖殿”。今殿内主祀文昌帝君。


文昌殿门外的高大立像为“魁星”,其为主宰文章兴衰之神。左手拿斗,意谓“魁”字中间的“斗”字,右手拿笔,意谓用笔点定中试者的姓名。据说,他先用笔在盛着墨汁的斗里“点”一下,然后“点”到考试题上,要是“点”中了谁的,谁就金榜题名。最先点中的为夺魁者,即第一名或说是“头名状元”。此谓“魁星点斗”。在民间演戏时,也经常可以观看到此情节。他挺着大大的肚子,意谓学问高深渊博,满腹经纶。


 
文昌帝君,又称梓潼帝君。为主宰功名、禄位之神。是中国古代学问、文章、科举士子的守护神。在道教神仙系统中地位较高。据载,他上主三十三天仙籍,中主人间寿天祸福,下主十八地狱轮回。此神最早起源于地方神梓潼神。传说梓潼神原为四川地方的守护神,名张亚子。唐玄宗、唐僖宗到四川时,都受到他的护祐,故玄宗封他为“左丞相”,僖宗封他为“济顺王”。他能预知士人的科举命运,屡次显灵,受到士人崇信。“士大夫过之,得风送雨,必至宰相;进士过之,得风送雨,必至殿魁。”

 


 
据传王安石幼年时曾过梓潼神,庙、风雨大作,后来他果真位至丞相。宋真宗咸平年问(998-1003),封为“英显武烈王”。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加封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加封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此后,文昌星神就与梓潼神合二为一,成为主宰天下文教之神。明代时,天下学宫都立文昌祠。清代崇奉之风极盛,每至古历二月三日文昌帝君生日.朝廷都派官吊前往祠庙祭祀。旧时中国各地都建有众多的文昌庙以奉祀文昌帝君。现在白云观的文昌殿也成为升学考试、升职考试、应骋考试等各类应试者常来奉祀的地方。


 

?文昌帝君左边供奉的是孔子,为中围儒家的创始人。道教奉之为“大成至圣先师”。右边是朱熹,为宋代理学大师。另外左右两侧还各有四尊铜像,则为侍臣、侍者和马童。文昌殿的这些铜像都为明代造像。
从这个殿的供奉进一步证实:道教是个大杂烩。儒家的孔子、朱熹成了他们的坐上宾。如果他们信儒教,比朱熹高的亚圣孟子,为什么不供奉?孔孟提倡“仁者爱人”,朱熹提倡:“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我认为他是孔老二的不肖子孙。他们选择了朱熹这个在儒教中有争论的人物令人不解。
·月刊杂志《猪业科学》网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