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供应链重组增压国际通胀
点击量:696时间:2022-04-15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

中国商务新闻网 日前发布的《CMF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2022年第一季度)聚焦本次“全球”通胀,并指出,全球发达国家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扩张是导致本轮通胀发生的必要条件,供应链重组和地缘政治冲突导致的大宗商品供给短缺是引起这场通胀的导火索。而全球化倒退或将不利于通胀的抑制。虽然总体而言,通胀在中国并不严格成立,但面对国际通胀,中国要在国内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处于温和水平的情况下,采取更加积极、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现经济的平稳运行。
 
“本次通胀具有非常明显的结构性特征,体现在不同类型国家间的通货膨胀特点是不一样的。”报告指出,在发达国家中,除日本外的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和CPI都出现了快速上涨。在依赖大宗商品出口的发展中国家,CPI并未比之前高出很多,PPI与发达国家相比在2021年还出现了下降趋势。
 
报告在分析全球供应链重组对本轮国际通胀的影响时指出,引发或加剧本轮通胀的因素在疫情之前的特朗普执政时期就已经存在。随着疫情的发生和蔓延,在全球需求冲击下,通胀在供应链重组带来的影响下才得以充分显现。
 
就中国的情况看,中国国家统计局4月1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中国CPI同比上涨1.5%,环比持平;PPI同比上涨8.3%,环比上涨1.1%。PPI与CPI同比“剪刀差”连续5个月缩窄。
 
报告认为,依目前的情况看,尚不会出现超级通胀。在本轮通胀中,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叠加国外需求的恢复,使得中国对应的商品供给可能会出现一些结构性不足。此外,去年国内部分地方出现的“运动性减碳”也加剧了供给方面的短缺状况。但随着政策的调整,相关商品的供给得以恢复,国内PPI将会呈现下行走势。同时,中国的政策要立足国内,在国内CPI处在温和水平的情况下,采取更加积极、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现经济的平稳运行,同时通过改革稳定资本市场的预期。

 

免责声明:本网站图片,文字等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版权,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责任编辑:商明涛
·月刊杂志《猪业科学》网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