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药动保”推荐阅读【主题策划】非洲猪瘟防控下的猪流行性腹泻返饲驯化成功案例探讨
点击量:735时间:2022-01-27来源:猪业科学
 

 王兰,刘胜敏等

 

 

 

猪流行性腹泻(PED)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引起的一种主要导致仔猪腹泻、呕吐、脱水,严重者死亡的肠道传染性疾病。该病对各年龄阶段猪只均易感,尤其是对哺乳仔猪,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特征。当前,针对PED的防控仍然以采用疫苗免疫和生物安全为主,但由于PEDV变异毒株的流行,疫苗免疫对各场猪群的保护力参差不齐。尽管非洲猪瘟(ASF)进入中国以来,规模化猪场对生物安全的防控不断升级,但非洲猪瘟发生以后的复产及新建猪场引种需求增加,引种后母猪没有进行PED的驯化或免疫,当PEDV进入猪场以后,仍然导致发病严重,损失惨重。

 

1  猪流行性腹泻(PED)

 

PED作为一种急性传染性腹泻病,其在国内的流行已经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1978年,比利时研究人员通过电镜检测腹泻仔猪肠道内的病毒粒子确认引起PED的病原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并命名为CV777。PEDV病毒颗粒由囊膜和核衣壳两部分组成,囊膜上有许多从核心向外呈放射状排列的花瓣样纤突,纤突长约18~23nm,形似皇冠,确如其名。PEDV基因组属于不分节段、具有侵染性的单股正链RNA。

 

PEDV的S蛋白是病毒的主要结构蛋白,在病毒识别宿主细胞、促进病毒粒子和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以及促进病毒和细胞膜的融合过程、刺激宿主体内产生中和抗体、决定病毒的体外培养适应力以及病毒在体内的致弱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PEDV主要侵染猪的肠道消化系统,当病毒经口鼻途径进入宿主体内并突破肠道内物理屏障后,其主要寄居于猪小肠内,与小肠上皮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通过膜融合的方式进入宿主细胞并在24h内进行大量复制,进而破坏猪小肠上皮细胞的正常形态,引起肠绒毛萎缩、变短和脱落,同时导致肠壁出现充血,变薄、透明,并肠内充满淡黄色液体。

 

PEDV作为导致仔猪腹泻的主要传染性病原,因其引起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及近些年新发现的猪δ-冠状病毒(PDCoV)很相似,又常常与引起腹泻的其他病原混合感染,故难以进行区分,所以对于PEDV引起的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不能单纯地以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为判断依据,必须借助相关的实验室技术进行鉴别诊断。

 

当前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PED的暴发主要与猪和相关人员的流动有很大关系,而猪场一旦暴发PED,并没有特效的措施进行及时有效的根除治疗。因此,对于PED的防控手段主要还是依靠疫苗免疫和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已商品化应用的PED疫苗主要有PED弱毒活疫苗、细胞灭活苗和新型基因工程疫苗。

 

2  案例分享

 

2.1  发病背景

2021年3月,海南某地区新建存栏5600头商品母猪场投产不久,分娩舍新生仔猪出现严重腹泻,脱水死亡,传播迅速,经实验室检测确定感染PEDV;由于该场引种后备母猪未进行过PED的驯化或疫苗免疫,为PEDV阴性猪场。暴发PED后,腹泻症状在产房迅速蔓延,脱水死亡仔猪与日俱增,同时该猪场未来一个月有2000头后备母猪待分娩,急需采取紧急措施来控制PED的发生。

 

2.2  临床初步诊断

3月17日下午分娩一区4单元,有8窝仔猪出现吐奶腹泻,18日上午,仔猪腹泻严重,当天该单元累计有18窝仔猪腹泻。同时,分娩一区3单元出现5窝仔猪腹泻,5单元有10窝仔猪吐奶腹泻(图1),后备猪舍母猪同样出现水样腹泻且采食下降(图2)。初步判断可能是由于病毒性感染导致的腹泻。能够导致仔猪严重腹泻的病毒主要包括PEDV、TGEV、PoRV、PDCoV等,这几种病毒引起的临床症状很相似,仅根据临床症状难以鉴别区分,故需要借助相关实验室诊断技术进行鉴别。

 

2.3  实验室确诊

腹泻发生以后,3月18日上午将腹泻样品送实验室,经qPCR检测,PEDV阳性、TGEV、PoRV、PDCoV阴性;确定该场为PEDV感染。

 

2.4  处置策略

尽管当前该地区非洲猪瘟感染风险也高,但考虑到对PED最有效的控制措施为返饲,经过猪场管理层和技术团队的商讨,为了猪场今后PED防控的长远考虑,决定以返饲驯化配合疫苗免疫的方式控制PED。具体策略如下。

 

2.4.1  排除ASFV感染风险

采集猪场异常猪尾尖血、母猪和仔猪的腹泻样品、环境样品进行非洲猪瘟病毒(ASFV)检测,排除场内ASFV感染,特别是环境中是否存在ASFV,确定为PEDV单纯感染,保证返饲计划的安全性。

 

2.4.2  通过返饲快速建立母猪群免疫力

3月18-22日,猪场收集发生腹泻24-36h内的仔猪(腹泻严重并且没有进行过治疗)粪便或肠道病料。

 

采集肠道病料时,每头仔猪均需要分别收集肠道;在对仔猪收集部分脾脏病料时,将每窝仔猪(约10头仔猪)脾脏放入到一个包装袋中,并进行合样检测,进行ASFV、猪伪狂犬病毒(PRV)、猪蓝耳病病毒(PRRSV)三种疾病病毒的PCR检测,若ASFV阳性,不得返饲。制备的仔猪肠道病料匀浆,根据qPCR检测的Ct值,估算每份肠道所能返饲的猪群数量,通常每头腹泻仔猪的肠道可用于20头猪的返饲;此后1周内,对场内所有母猪群及公猪进行3次返饲。

 

对返饲效果的评估,初期主要以返饲后猪群的临床表现为准。该场经过1周3次的返饲,3月28日返饲结束,至少70%猪群在返饲后表现出采食下降、腹泻等症状,表明返饲后猪群感染比例很高,返饲基本成功。

 

2.4.3  降低场内PEDV病毒载量

在临产母猪没有建立母源抗体保护前,停止产房的所有生产操作,包括接产、非必要的助产、阉割、断尾等,参考Macrebel操作;减少不同栏位之间的交叉污染。对全场进行分区管理并做好生物安全细节操作,减少场内病毒的循环,降低环境中病毒对新生仔猪感染压力。

 

保证产房猪群的全进全出,做到断奶后,对产床进行严格的清洗消毒工作,降低产房环境中的PEDV。

 

2.4.4  返饲后的疫苗免疫策略

返饲成功以后1个月,对全群进行PEDV灭活疫苗加强普免一次。母猪群在分娩前6周免疫PEDV弱毒活疫苗1次,分娩前3周免疫PEDV灭活苗1次。以确保母猪群在未来的生产周期内能够产生持续不断的免疫力,给新生仔猪提供母源抗体保护。

 

2.5  返饲效果评估

母猪群返饲结束1周以后,场内母猪的排毒减少,母猪根据批次转入分娩舍,分娩舍腹泻仔猪的数量逐步下降,2周以后,腹泻损失数量下降明显(图3)。通常返饲后,母猪需要2周左右时间,体内才能产生针对PEDV的母源抗体。分别对返饲后2周、1个月及加强免疫灭活疫苗1个月后的母猪群进行PEDVIgG抗体水平监测,母猪群PEDV抗体均为100%阳性,且IgG抗体均维持较高水平(表1)。同时,仔猪临床腹泻基本消失,表明该场通过返饲驯化控制PED取得成功。

 

 

3  讨论

 

PEDV作为导致仔猪腹泻的主要传染性病原,因其引起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TGEV、PoRV、PDCoV很相似,又常常与引起腹泻的其他病原混合感染,故难以进行区分,所以对于PEDV引起的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不能单纯地以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为判断依据,必须借助相关的实验室技术进行鉴别诊断。非洲猪瘟发生以后,集团化独立实验室和第三方实验室检测能力发展迅速,为各类疾病快速有效的鉴别诊断提供很大帮助。针对PED、TGE等病毒性疾病的检测,猪场也可以常备一些商品化的胶体金快速检测试纸条,用以紧急疫情时的病原快速筛检,为临床快速处置抢占先机。

 

当前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PED的暴发主要与猪和相关人员的流动有很大关系,而猪场一旦暴发PED,并没有特效的药物进行及时有效的根除治疗。因此,对于PED的防控手段主要还是依靠疫苗免疫和加强生物安全管理。

 

伴随非洲猪瘟防控的需求,猪场生物安全等级不断提升,新建母猪场发生PED,除了供种猪场本身就存在PEDV感染带毒的可能性外,引种过程的运输风险、区域内PED流行、生物安全防控存在漏洞等都可能是导致PED发生的因素。当前防控非洲猪瘟的压力下,仍然需要复盘梳理猪场的生物安全漏洞;同时重视后备母猪在分娩前的PED驯化,通常采用病料返饲会比直接进行疫苗免疫效果要好,倘若采取返饲的策略,则必须首先要排除非洲猪瘟等重大疾病的感染风险,其次对临床返饲的有效方式和效果评估需要建立标准,返饲后母猪群的抗体的产生需要2周左右时间,同时需要加强对环境中PEDV的控制,尤其重视分娩舍全进全出后的清洗消毒工作。必要时,需要将分娩舍10日龄以上仔猪提前断奶转至保育场以减少仔猪群在发病场的损失。返饲成功后,想要维持猪场PED的持续稳定,建议猪场选择产前活疫苗配合灭活疫苗的方式进行跟胎免疫。

 

非洲猪瘟发生以后,猪场生物安全条件的大幅升级和实验室检测能力的提升,为ASF、PED等重大疾病的防控和监测提供有力帮助,猪场在不断做好生物安全的同时,也需要定期对猪群进行各类疾病的健康监测,以便及时预警,快速干预,有助于猪场生产效益的提升。

 

本文选自《猪业科学》2022年第1期“主题策划”栏目:P50-52(版权归《猪业科学》所有,如转载,请注明出处)。阅读更多内容可见网站:http://www.csis.cn。

 

 

 

 

 

 

·月刊杂志《猪业科学》网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