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药动保”推荐阅读【主题策划】非洲猪瘟下产房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点击量:456时间:2022-01-24来源:猪业科学

 

原创 樊翠华,任广辉 

 

 

 

1  引起产房仔猪腹泻的不同原因分析

  产房仔猪阶段是生猪生产饲养流程中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健康合格的断奶仔猪不仅可以贡献出高PSY指标,而且对其后续生长育肥阶段的日增重、成活率等方面具有很大地促进作用。因此,做好产房仔猪健康管理尤为重要。通过对仔猪临床腹泻原因进行分析,大致可分为疾病因素和管理因素两大方面。

 

1.1  疾病因素

  引起仔猪腹泻的疾病因素又可分为细菌性病原、病毒性病原和寄生虫性病原,如图1。

1.1.1  病毒性病原

  临床上所说的病毒性腹泻以以下4种病原最为常见: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轮状病毒(PoRV)和德尔塔冠状病毒(PDCoV),腹泻病原检测情况统计如图2。多发生于新生哺乳仔猪,在出生2~3d后先呕吐,后水样腹泻,迅速消瘦并脱水死亡,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著,发病急病程短。根据感染病原的不同,病死率也有所差异,发病率50%~100%,病死率80%~100%。发生过腹泻的猪场可连续多批次反复发生,有的可持续半年之久。

  从统计数据来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的感染率依然最高,引起的临床症状也最为严重,近半年来猪轮状病毒的感染率较之前也有所升高。

 

  猪伪狂犬病毒感染引起仔猪腹泻的案例也多有发生,哺乳仔猪感染之后可见其体温升高、食欲不振、呕吐、腹泻不止,排黄色糊状粪便,偶有神经症状。猪伪狂犬病阳性场出现仔猪腹泻病例时,尤其需要关注并进行鉴别诊断。

 

1.1.2  细菌性病原

  产房仔猪细菌性腹泻常见于以下几种:

 

1)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黄白痢

  仔猪黄痢又叫早发性大肠杆菌病,初生仔猪最易感,主要症状以排出黄色稀便和急性死亡为特征。初胎母猪所产仔猪发病率最高,死亡率也高,每窝仔猪发病率最高可达100%。

 

  仔猪白痢又叫迟发性大肠杆菌病,是2~3周龄内仔猪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临诊上以下痢、排出灰白色粥状粪便为特征。病程进展较黄痢缓和,抗生素治疗有一定效果。

 

2)魏氏梭菌感染

  又叫仔猪红痢,本病常见于1~3日龄仔猪,1周龄以上仔猪发病率较低,发病猪体温升高到39~40.5℃,粪便呈深绿色或褐色,有时表现为红色下痢,与大肠杆菌合并感染时排黄色、黄红色、土灰色稀粪,脱水消瘦,部分猪呕吐,体质瘦弱。

 

  魏氏梭菌引起的新生仔猪腹泻,临床上与仔猪白痢进行鉴别诊断时,可通过粪便颜色和临床症状进行初步眼观判断,魏氏梭菌病猪剖检时肠道有明显的出血,空肠段臌气明显,浆膜层有气泡,肾有针尖状出血,淋巴结出血,脑膜出血严重。

 

1.1.3  寄生虫性病原

  肠道类寄生虫感染仔猪后会引起病猪不同程度的腹泻和渐进性消瘦,通常病死率不高,最终损失表现在猪生长速度减慢和饲料报酬降低。能够引起腹泻的寄生虫主要有猪球虫、隐孢子虫、鞭虫等,其中又以猪球虫的感染最为常见。

 

1)仔猪球虫病

  病原为艾美尔球虫、等孢子球虫,5~15日龄仔猪最为易感,病原体寄生在仔猪小肠上皮细胞,发病初期部分仔猪腹泻,粪便主要为黄色、黄白色或棕褐色,个别严重者排出红色带血稀便,有恶臭味。腹泻一般可持续3~8d,发病率50%~70%以上,死亡率不高20%~50%左右,抗生素治疗无效,部分仔猪能够自行康复,感染该病后会造成猪只整齐度差,生长速度变慢,给猪场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2)隐孢子虫

  猪隐孢子虫感染以2月龄以下仔猪居多,病原寄生在肠道细胞,引起不同程度的肠绒毛坏死、绒毛融合等,感染猪只临床症状差异较大,常见典型症状有食欲不振、精神沉郁、呕吐/腹泻等。常规环境消毒对病原杀灭作用小,加热、干燥等方法是较为有效的防控措施,因此做好栏舍洗消干燥工作至关重要。

 

  仔猪不同腹泻病原临床症状对比见表1。

 

1.2  管理因素

  产房仔猪的肠道发育不完全,抵抗力较弱,易受外界影响而引起腹泻症状。比如环境温度调控不合理、新生仔猪护理不当、哺乳母猪自身健康影响等。

 

1.2.1  产房环境因素

  产房温度过低:仔猪出生后应有足够的保温灯、保温板供温,初生仔猪的温度从37℃开始逐渐降低。

 

  栏舍潮湿:栏舍洗消后未经过充分静置干燥,潮湿的地面相当于温度下降6~9℃,且利于病原微生物的滋生。

 

  昼夜温差大:气候突然变化,昼夜温差较大,一般要求仔猪的床面温差不能超过1℃,分娩舍温差不能超过2℃。

 

1.2.2  新生仔猪护理

  仔猪初乳摄取不足:初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新生仔猪需要通过摄取足够的初乳,来获得被动免疫力以预防外界疾病的入侵,如初乳摄取不足,仔猪极易受到感染从而影响其健康及生长发育。

 

  母猪奶水问题:母猪健康度不佳,奶水中含有炎性因子、母源抗体或者营养不足也易引起仔猪营养性腹泻。

 

2  非洲猪瘟下产房仔猪腹泻防控思路

2.1  持续提升生物安全措施

  据不完全统计,非洲猪瘟之后仔猪腹泻的发生检出率有明显下降,说明生物安全手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疾病预防措施,不管对于任何疾病都是如此。猪场从外围防疫圈建立严格的洗消流程防病原输入,从内部生产区进行最适生产单元格的划分防交叉感染,同时结合场区内外定期大环境消毒,各种病原的存活和感染性大大降低。因此,持续的生物安全措施是预防腹泻等传染性疾病的有效手段。

 

2.2  优化生产模式

  相较于传统连续生产模式,精准批次化生产在应用过程中体现出的优势,越发受到肯定,尤其能在切断场内病原循环传播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

 

  通过调整批次,不同生产阶段的猪只处于不同的栏舍和单元格之间,同批次猪只全进全出。充足的空栏静置时间能够有效阻断疫病在猪群之间的水平传播,同时减少了与外界生产物资、人员、工具、车辆等的接触频率;且同批次猪群免疫抗体水平、健康状态处于同一水平,这些均有利于场内疾病防控和健康管理工作的开展。

 

2.3  做好日常饲养管理

  任何疾病的发生都不是由单一因素造成的,需要从日常饲养管理着手,做好猪群生产计划,维持正常周转节律,定期进行场区卫生环境5S检核,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防控腹泻性疾病的发生。

 

3  小结

  非洲猪瘟之后,腹泻性疾病似乎变得没有那么严重,临床兽医对其的关注度也不如前几年。其实不然,养殖低迷行情之下,更需要做好腹泻、呼吸道等疾病的提前干预,猪场一旦发生腹泻,尤其是病毒性腹泻,对阶段性生产成绩、成本都会造成很大影响。因此,需要从仔猪日常饲喂管理、防寒保暖、预防性监测、生产模式调整等方面进行综合检视和复盘,做好非洲猪瘟、腹泻、猪蓝耳病等相关疾病的一体化防控,打造高健康、高效率、低成本的猪场养殖体系。

 

本文选自《猪业科学》2022年第1期“主题策划”栏目:P39-41(版权归《猪业科学》所有,如转载,请注明出处)。阅读更多内容可见网站:http://www.csis.cn。

 

 

 

 

 

·月刊杂志《猪业科学》网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