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不靠谋脱贫 养猪趟出致富路天全县城厢镇两岔村贫困户王相康的脱贫故事
点击量:1548时间:2020-10-01来源: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消息(李琼会 记者 袁洋)自2014年开始养猪以来,经过7年的艰辛努力,猪圈从最初的60平方米发展到现在的600余平方米,母猪从当初1头发展到现在的17头。王相康是天全县城厢镇两岔村7组贫困户。在村里,群众都夸他是个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脱贫群众,不仅是因为这几年他靠养猪脱了贫致了富,更因为他带动附近村民一起走上共同致富奔康的道路,让附近的贫困群众也跟着脱了贫致了富。

  于困境中而思变 另辟蹊径来养猪

  2014年起,王相康开始养猪,起初由于经验不足,加之资金短缺,养殖一直成不了规模,家庭也一直摆脱不了困境。王相康养猪从1头母猪开始发展,第一年起步,亏了1.2万元,第二年略有微利,盈利1万元左右,现在已发展能繁母猪17头。提起自己创业脱贫致富的经历,王相康感慨万千,在脱贫路上,他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摆脱贫困。

  10多年前,王相康在县内一家煤矿上班时,因瓦斯事故造成双手残疾,家庭一度陷入困境,后来妻子弃家出走,留下年幼的女儿和王相康相依为命。随着年龄增长和矿山作业留下的病症和残疾,王相康不得不另辟蹊径。虽然在矿山上打了一段时间工,但因家庭贫困,家里一直没有存款,为了改善家庭生活条件、尽早过上富裕生活,不甘于现状的王相康思来想去决定发展家庭养殖,自谋出路,甩掉贫困的“帽子”。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说起简单,但真正做起来,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总是一个接一个。资金、经验和技术,样样都缺。家里本来就十分贫困,没有本钱不说,还不懂养猪技术,若是赔钱了,王相康的家庭就是雪上加霜。为了让他转变思路,帮扶干部给他送来养殖专业学习资料,带他到养猪专业大户现场求学,镇上畜牧技术员经常给他讲解养殖技术,向他宣传产业扶持政策,并积极帮助他申请贴息贷款。在帮扶干部的真心帮扶下,他逐渐打消顾虑,树立了脱贫致富的信心。

  一切从零开始。不懂养猪技术,王相康就主动向其他养殖户“取经”,交流养殖经验跟心得,遇到疑难问题时就向镇农技中心畜牧工作人员求教。他还爱收看农业频道《致富经》栏目,学习养殖新手段、新方法,时常还在手机上关注猪市行情等信息,以提升养殖各方面技术、更新养殖思维,想方设法把自己变成养猪方面的“能手”。 就在2019年,他的养殖场迎来了第一个旺季,一年内先后成功卖出了仔猪300头、育肥猪45头,收入达26余万元。

  王相康在不断地养殖实践中,逐渐掌握了生猪养殖技术,他不仅将自家的猪养得好,还经常帮助其他养猪户处理一些难题。在帮扶干部的协助下,他很快的拿到了产业扶持贷款11万,对圈舍进行改造,购买母猪、饲料,开始发展养猪产业。

  2014年,王相康购进能繁母猪1头,起早贪黑,精心照料,清扫猪棚、消毒防疫、拌饲食料……这些几乎成了王相康的日常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就在养殖当年,王相康迎来了第一批仔猪19头。初尝养猪的“甜头”,辛勤的付出终于有了收获,也让王相康高兴之余,更是看到了脱贫希望。2017年,王相康又对猪棚进行了改造,发展母猪5头,产仔猪100余头,养殖场初见规模,王相康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团结协作修新路 致富奔康踏征程

  王相康和几户群众的家距离公路还有一段山路,这给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在发展养殖过程中,王相康采购饲料和销售猪仔全部靠人工背运,其他群众也纷纷反映自家农产品运不出去,“运输难”的问题严重拖慢了几户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要致富先修路”的道理,王相康非常懂。为了真正摆脱贫困,他积极动员大伙儿修路,带头筹资筹钱,修通生产便道。在他的努力下,一共筹得资金1.5万元。家中没有一分钱积蓄,又想把生产便道修到养猪场,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但王相康没有因此放弃。他找到村干部谈了自己的想法。村“两委”当即表态支持王相康修通生产便道,联系村干部和帮扶责任人通过多方协调,帮助解决修通生产便道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为了尽快解决“运输难”的问题,王相康身先士卒,带领几户群众热火朝天地投入到修路大计中来,在他的带动下,许多村民主动前来帮忙,有的开挖土方、有的清理边坡、有的平整路面、有的疏通水沟……大家分工协作,井然有序。经过一个多月的辛勤劳作,一条长400余米、宽4米的生产便道基本竣工。看着大家一张张开心的笑脸,王相康由衷地感慨:“运输难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接下来就是发展生产、致富奔康”

  “人再穷,思想不能穷。不能因为我们贫困就靠等、靠扶。”生产便道修好了,不仅方便了自己,还方便了他人。有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做支撑,王相康的养猪场发展迅速,从1头母猪发展到17头母猪。今年,王相康又投资30余万元,对养殖圈舍进行了改造提升,新建标准化圈舍300平方米,增设产床5个、保育床5个,购置发电机1台、水泵1台,配置降温设施1套,实行“半机械化”养殖,形成了集良种猪繁育,规模化、生态化、标准化生产于一体的生猪养殖示范基地。

  “猪舍现在存栏17头能繁母猪,预计年产仔猪500头左右,收入可达75万元”。面对新的未来,王相康表示,还要扩大养殖规模,带动周围群众走出一条特色产业兴村富民的发展新路,带动周围群众踏上致富奔康的新征程。

  致富不忘众乡亲 脱贫不忘谢党恩

  一人富不算富,一人强不算强。王相康经常这样说,他的脱贫致富不仅仅靠自己的努力,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创业环境好,党的政策好,各级党委政府对残疾人事业的高度重视。虽然现在他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但想想还有困难群众在人生十字路口徘徊,他感同身受,认为自己有责任帮他们一把。

  自己养猪富了,不能忘记周围的群众,更不能忘记那些还在致富路上奔走的贫困乡亲。平时,王相康是个热心人,无论哪位邻居有急事难事,他总是热心给予帮助,积极参与当地扶贫工作,除了给当地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外,还根据当地农户需求,拓宽经营规范和市场需求。

  在两岔村,一些贫困群众长年在外务工,对于扶贫政策不太理解,当他们每次咨询王相康,他都会耐心倾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于部分想发展生猪养殖的贫困户,他常常低于市场价格将仔猪卖给他们,及时为他们解决养殖过程中遇到的技术性难题,用实际行动帮助他们致富增收。对于两岔村的公益事业,王相康更是热情无比,他常常出钱出力帮助公益事业发展。“我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帮助,实现了脱贫致富,我也有责任做一些我力所能及的事,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王相康这种美好品质受到当地群众的广泛“点赞”。

  回顾在脱贫致富道路上奋斗的这些经历,王相康感慨万千。“ 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帮扶干部的真帮实扶,要不是他们帮助我发展产业,可能我现在离脱贫还远着呢。”王相康说,“下一步,我想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尽我所能帮助更多人,让他们增强脱贫致富的希望和信心”。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对于王相康来说,脱贫致富来之不易,他在脱贫过程中流过汗、吃过苦,中间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能体味,更多的是他从中明白了一个道理:天生我材必有用,敢闯爱拼才会赢。

  命运关闭一扇窗,但也会为你打开一道门。王相康头脑灵活、勤劳肯干,他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体残疾怨天尤人,而是敢于面对现实,不等不靠、自强自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带动更多的贫困户一起创业。如今,王相康在养猪事业上的干劲更足了。

  创业是难,残疾人创业更难。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其间波折重重,但王相康坚信: 不等不靠,苦干实干,坚持做好自己,用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致富路。

 

 

责任编辑 乔春玲

·月刊杂志《猪业科学》网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