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规模促生态,浙江生猪产业提档升级
点击量:1784时间:2020-06-30来源:农民日报

  新形势下,如何平衡生猪供应与生态保护,实现共赢发展,成了各地的共同追求和必解课题。近年来,浙江生猪产业经历了从千家万户到规模化、生态化养殖的提档升级。根据新一轮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和增产保供要求,浙江计划到2022年,新建120家以上万头规模猪场,届时生猪产能将超过1400万头,自给率达70%,年出栏万头以上规模化比例超75%。

  今日工作参考栏目为您带来,浙江生猪产业以标准化、绿色化、规模化、数字化为引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经验。

  资本化加速排兵布阵

  华统股份过去是一家主营屠宰和肉类加工的企业,极少涉足养殖端,直到近两年才重兵进入。这缘于其所在的义乌市,大刀阔斧进行养殖业转型升级后,面临每年90万头的生猪消费量,亟须一家新型规模场予以保供。

  去年以来,在浙江省内,“华统”通过收购与投资取得了一批子公司,还与“温氏股份”组建合资公司,加速生猪养殖和屠宰的横向布局。光“华统”一家,在建或新建的猪场就有23个,届时将形成年出栏280万头的产能。

  华统股份、正大集团和康地集团共同投资成立了“正康猪业”。在义乌市义亭镇田朱村,“正康猪业”建设了一幢占地10亩、高6层的智能化“公寓”,2.8万头猪生活其中。在这里,空气、水、饲料、粪污、生猪进出等全部设有独立管道,避免人、猪、料层间的交叉。

  “多层养猪”能大大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而且因为粪污面积的减少,有效降低了运营管理成本,但从一次性投入来说,绝非一般个体所能承担。得益于资本的进入,现在,仅金华一个地市新建的14个万头猪场中,多层养殖就占了6成之多。

  数字化改变养猪模式

  在桐乡市的“华腾牧业”总部,电子屏几乎占满整座墙壁,从存栏量、产仔率、出栏量等生产管理数据,再到温湿度、氨气浓度等环境数据;从各个设备的能耗、运行情况,再到粪污处理的各个环节;与之相对的另一块屏幕,则显示从仓储、物流到各个门店的温度,所有数据一览无余。稍有故障,就能及时应对。

  在“华腾”位于桐乡农业经济开发区的石门牧场,每栋猪舍光传感器就有十多种。企业负责人介绍,数字化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养猪模式,饲养生猪用工量下降了80%,用水量节省了60%,“华腾”一直主打“无抗猪”口号,这些数据就是最好的背书和支撑。可以说,每块猪肉都是大数据精密计算的结果。

  近两年,在浙江,数字化技术与生猪产业的深度融合渐入佳境,成了万头猪场的新标配。最近,依托“浙江省智慧畜牧业云平台”,养殖场管理码应运而生。表面上,其用红、黄、绿三色分别提示高、中、低风险,背后却是全链条数据的打通,涵盖了生物安全、生态安全、食品安全,实现数字赋能、精密智控。

  反向驱动全产业链经营

  浙江青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斥资1.8亿元在海盐县打造了“猪猪星球”,占地200多亩,有萌猪表演、科普活动,还能体验饲养员、训演师、研究员和美食家等。一站式的猪元素产品销售,满足了人们对猪的一切想象。

  从2017年底开业至今,“猪猪星球”每年都能迎来二三十万名游客。这里不仅仅是农旅融合的乐园,更是一个品牌的整合营销场域,牢牢锁定目标群体,挖掘用户需求,再来反向驱动全产业链发展。这种模式下,中间环节费用下降了10%。最关键的是,通过品牌与消费者的直接对话,“青莲”得以充分挖掘用户价值,再来驱动和重塑产业链,带来了截然不同的市场竞争力。

  据了解,去年,“青莲”实现销售额45亿元,以大宗商品猪作为塔基,托起的却是聚焦个性化、品质化消费的黑猪市场。“膳博士”旗下已有1500多个品牌终端,并且细分出黑猪品牌“太湖黑”、扶贫高端品牌“原始公社”、无抗肉食“芬享家”,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

 

责任编辑 乔春玲

·月刊杂志《猪业科学》网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