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加减法”!赤水生猪产业正走向自动化绿色化
点击量:1778时间:2020-04-16来源: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

  做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加法”,去费时费力、传统落后、污染环境的“减法”。赤水市运用生猪养殖“加减法”,加紧建设两个累计年出栏量超过18万头生猪养殖基地,确保2020年底前生猪稳产保供。

  生猪稳产保供是当前经济工作的一件大事。长期以来,赤水市生猪产业一直以农户小圈式为主,难成规模,生猪供应每年缺口近10万头。    “生猪卖了700多万元,乌骨鸡卖了30万元,蔬菜挣了30万元,扣除饲料、水电、房租等成本约650万元,去年收入100万元多一点。”    4月10日,记者在赤水市葫市镇高竹村御豚苑生态猪育肥基地采访,问起负责人袁利雄去年的收入时,她高兴地扳着指头算账,脸上洋溢着笑容。    在她的带领下,周边几个村300多个农户,约820人走上了脱贫致富路,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0余万元。    印象中的养猪场,通常是粪便满地、臭味刺鼻。但在这个养猪场,却看不到这样的景象。

  去年,在葫市镇政府和赤水市农业农村局的支持下,这个年出栏3000头的养猪场,成为赤水市首个全自动化、封闭式标准育肥场。预计今年可出栏3000头猪,营业收入1500多万元,利润200多万元。    “喂猪清粪”这样的粗活儿,全部交给机器完成。只需设置好参数,将调配好的饲料放在储料塔中,饲料自动按量配送,自动喂水,自动清粪。干粪装袋成为肥料,粪液自动进入沼气池发酵。猪舍下方装有地暖,四周装有水帘喷雾、温湿度感应系统等。    “所有工作,一个人就能轻松搞定。”袁利雄说,猪生活的环境好了,更不容易生病,长得也就更快了。    科学养殖更精准、更高效、更环保。“前两年,用传统方法养猪,一年最多养600头,要请4个工人,除去成本,每头猪要亏300元。”袁利雄回忆说,那时养猪又脏又臭,还累得要死。    增加了生猪养殖的科技含量后,养猪场的污水、粪便等直接经过无害化处理,环保指标样样合格。于是,袁利雄又打起了猪粪的主意。    她从村民手中流转300余亩土地,种起了生态果蔬,养了2万羽乌骨鸡,养殖场的粪污经过无害化处理后,成为300余亩生态果蔬最好的有机肥料。    “一般市面上的纯菜籽油价格在每斤8元左右,我这些菜籽榨的油能卖到每斤15元左右。”袁利雄说,没有使用化肥和农药的果蔬,是绿色食品,抢手得很。    今年,在赤水市政府的帮助下,葫市镇人民政府通过招商引进正大农牧食品有限公司与袁利雄合作建设,总投资1。9亿元,建一个年出栏3万头的种猪基地,预计10月投产。    另一个15万头生猪养殖基地项目也正在建设中。由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建,总投资2亿元。场地分布在官渡镇、长沙镇、长期镇、官渡镇4个乡镇,预计年产值3亿元。项目将在今年6月完成第一批育肥猪舍建设。12月完成种猪场建设后,将全面建成投产。    生猪产业是我省十二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一。赤水市农业农村局局长万恩毅表示,两个项目投产后,将彻底摆脱赤水多年来猪肉供应60%以上需外县调入局面。另外,赤水市还通过恢复仔猪交易、扩大母猪种群、发放政策补贴、加强猪瘟防控等措施,积极解决生猪保供问题。  生猪养殖“加减法”,只是赤水探索调整生猪产业结构的一个缩影。“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生猪产业模式,正在赤水全面铺开。届时,赤水将告别生猪供应长期不能自给自足的尴尬局面。

责任编辑 乔春玲

·月刊杂志《猪业科学》网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