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起优良生猪资源安全网 湘潭市实施沙子岭猪保卫战
点击量:1723时间:2020-03-12来源:湘潭在线

  湘潭在线客户端3月11日讯(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黄武平)“截至今年2月底,全市存栏生猪达125万头,其中母猪12万头,为持续恢复生猪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令人欣喜的是,通过广大干群的努力,成功保住了沙子岭猪未受‘瘟’‘疫’影响。”3月9日,湘潭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国家级沙子岭猪资源场存栏核心群种公猪10个血缘共18头、种母猪286头;沙子岭猪扩繁场有种猪828头,异地分散保存沙子岭种猪258头。但是,防“瘟”抗“疫”还在继续,沙子岭猪优良种质资源保护任重道远。

  为什么保?

  沙子岭猪是畜禽遗传资源中的“国宝”

  截至去年,湘潭市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年产值已达300亿元,占农牧业总产值的40%以上,高出全省各市州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而沙子岭猪是湘潭市目前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4个农产品之一,具有产仔多、肉质佳、耐粗饲、适应性广、抗病力强等优良遗传特性,养殖历史悠久,曾一度占了全省养猪数的一半以上,占湘潭市养猪数的90%以上。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湘潭市对沙子岭猪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一直没停歇,并陆续取得许多突破性进展。2014年,沙子岭猪正式进入国家遗传资源保护名录;2015年,沙子岭猪资源场成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去年,以沙子岭猪为杂交母本的湘沙猪配套系,顺利通过由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组织的专家现场审定。

  目前,全市共有沙子岭猪及其瘦肉型种猪场38家,其中国家级核心育种场2家,国家级地方猪种资源场1家,年供应种猪20万头,位居全省各市州前列。

  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2018年8月以来,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做好沙子岭猪种质资源的持续保护工作刻不容缓。非洲猪瘟暂无药物可治、无疫苗可用,如果稍有不慎,就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但是,非洲猪瘟可防可控。因此,采取有效措施,严防死守,创新保种方式方法,确保沙子岭猪不受非洲猪瘟的影响,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如何保?

  政策措施与技术措施双管齐下

  去年,湘潭市在全省各市州中率先出台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的政策性文件。市本级共安排生猪产业专项资金1800万元,其中650万元专项用于引种补贴和种猪场、规模猪场生物安全提质改造,引进种猪1.08万头,规模场生物安全提质改造43个。

  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落地,大大增强了养殖户信心,促进了生猪生产恢复。至去年底,全市存栏生猪环比增长10.8%,能繁母猪环比增长9.5%。

  今年,市级财政将在去年的基础上新增500万元专项资金,突出抓好重点养殖镇、养殖村及中小规模养殖场户生产恢复,以确保今年全市出栏生猪220万头以上,推广沙子岭猪及湘沙杂优猪养殖12万头以上。

  在防“瘟”控“疫”过程中,为确保地方猪保种场和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的生物安全,湘潭县秉承属地管理原则,成立了“两场”保护领导小组,并按照省、市统一要求,制定了保种场周边生猪转移补偿方案,及时清退转移了猪场周边3公里范围内的生猪;持续加强对保种场周边的生物安全监管,禁止其他运猪车辆从猪场周边经过;并严格按照《防控非洲猪瘟管理制度及操作规范》要求,将保种场围墙由通透式改为全封闭,对所有猪舍进行了自动化饲喂升级改造,严格控制人员出入,所有进入猪舍的物资(饲料、用具)必须消毒,每周抽取生猪唾液样和环境样送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

  成果如何?

  沙子岭猪种质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作为全市畜牧专业技术单位,市家畜育种站面对非洲猪瘟及新冠肺炎疫情主动承担责任,严格按照国家级遗传资源保护场的要求和沙子岭猪保种方案保种。驻场技术人员和新湘农公司密切配合,有条不紊开展选种留种、防疫免疫、性能测定、数据记录等工作,并协助新湘农做好其他疫情防控管理工作。

  去年7月以来,市家畜育种站根据市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安排部署,分别在湘潭县、湘乡市、韶山市和雨湖区开展异地分散保种工作。专业技术人员认真做好前期勘查,精选地理位置偏僻、生物安全条件较好的场户,慎密做好每批次种猪的运输、交接,仔细做好种猪的动态监管、档案记录和技术服务。累计下放种猪258头,其中公猪33头,母猪225头。

  同时,根据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有关指示精神,开展了国家级地方猪遗传材料采集保存工作,与湖南光大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制作5000支冷冻精液,完成40头沙子岭猪的耳组织、体细胞及肠道菌群等遗传材料的采集工作,采用超低温冷冻技术长期静态保种。

  目前,湘潭市沙子岭猪种质资源安然无恙,沙子岭猪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稳步推进。其中,“湘沙优质猪选育与示范推广”“湖南省生猪产业技术体系湘东试验站”等5个项目获省、市级立项支持。

 

责任编辑 乔春玲

·月刊杂志《猪业科学》网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