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江山开展“南猪北养+北牧南移”,获省领导点赞
点击量:1650时间:2017-08-16来源:浙江农业信息网

  近年来,江山市大力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探索实施“南猪北养+北牧南移”跨区域协作等新模式,全力打好畜牧业转型升级战。近日,副省长孙景淼作出批示,肯定其做法。

 

南猪北养,开辟养猪新通道

 

  浙江江山市和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两地虽然相隔2100多公里,却因为“一头猪”走到了一起。

 

  去年6月21日,在内蒙古,江山市政府与当地签订战略框架协议,共建科尔沁左翼后旗江山市绿色养殖产业园,正式拉开了“南猪北养”的序幕。

 

  据悉,近年来,江山借着“五水共治”契机,大力开展生猪养殖污染整规工作,先后关停退养一大批“低小散”生猪养殖场。初步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共关停“低小散”生猪养殖场9166家,目前仅保留184家生猪养殖场,全市生猪年饲养量控制在70万头内。养殖场数量减少了,总量控制了,但是也不能一关了之,生猪养殖业如何才能逆势突围,成为了江山市急需解决的难题。

 

  于是,江山市按照国家提出的“稳定生猪生产,引导产能向环境容量大的地区和玉米主产区转移”方向,在全国范围内寻找生猪转移地方。

 

  经过慎重选择,最终确定内蒙古自治区和贵州省作为“南猪北养”的转移地。江山市领导带领农业、招商等部门及多家养殖业主体,多次前往两地开展对接。最后有16个养殖主体与贵州、内蒙古等地达成合作意向。江山市政府还与内蒙古科左后旗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江山生猪绿色养殖产业园,3个园区占地达到1万多亩。目前已有两家江山企业进驻,实际到位土地1400多亩。

 

北牧南移,发展生态高效牧业

 

  江山市在开展“南猪北养”和生猪养殖污染整规工作的同时,充分利用县域内丰富的草山草田和秸秆资源,主动承接“北牧南移”,发展生态高效牧业。

 

  在中国国际扶贫基金会的牵线下,浙江鑫宝牧业有限公司成功引进湖羊养殖项目,计划建设年存栏60万只湖羊养殖基地、年产5万吨颗粒饲料、年产40万吨有机专用肥和特色旅游观光园。项目正常建成投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可达30多亿元,年利润可达2.75亿元,税收达1亿元以上。

 

  记者日前来到位于碗窑乡的江山市伍益家庭农场,这里是全市湖羊项目的育种试验基地,也是中科院马润林博士专家工作站。马润林博士多次过来进行选种育种指导。

 

  江山市畜牧兽医局畜牧专家李翠君告诉记者,湖羊养殖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饲料。这个基地目前存栏湖羊1000多头,在马润林博士的帮助下,引进了了一套饲料青储设备。基地技术负责人祝建才向记者现场演示了这套设备:成捆的秸秆和皇竹草被机器切割成小段,通过自动打包机打包成重达200多斤的圆筒,然后圆筒被放入仓库进行厌氧发酵,可至少存放两年。饲料也可不经过打包直接投喂。把饲料放进设备后方的管道,即可直接送到羊舍供湖羊食用。

 

  江山市畜牧兽医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按照养殖规模配套流转饲料用地,大力推广“粮、经、饲”三元种植模式,实现“粮、饲”分离,扩大饲草种植比例。拓展优质牧草发展空间,合理利用“四荒地”、退耕地、南方草山草坡和冬闲田,积极发展饲草料种植。目前作为高产饲料的皇竹草已经在江山试种成功,一次种植可连续产出7年到8年,预计亩产可达20吨以上。而每亩牧草产量一年最低可饲养40只湖羊,以每只湖羊500元的价格计算,每亩土地可实现收益2万元以上。

 

  此外,该市村镇银行积极对接湖羊养殖与牧草种植项目,上半年利用人民银行扶贫再贷款资金发放扶贫贷款850万元,享受基准利率优惠。同时,辖内金融机构加强对湖羊养殖行业的合作农户进行资金扶持。如江山市鑫宝牧业有限公司一期项目,可带动200余户农户从事湖羊养殖承包,金融机构给予承包羊舍经营的农户贷款支持,用于日常经营,项目一期配套信贷支持,用于日常经营,项目一期配套信贷资金超过6000万元。

 

史上最严,机制创新长效管控

 

  记者日前来到江山市贺村镇明星村村民周晓勇的生猪养殖场。一走进养殖场,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洁的办公用房,周边种满了郁郁葱葱的树木,根本就认不出这是一个生猪养殖场。在开展生猪养殖污染整规工作前,水库边上有好几家生猪养殖场,水体受到污染。现在关停了一大批低小散养殖场后,村里的环境和水库水质有了明显改善。“现在场里有存栏生猪800头。我花了25万元引进安装了异位生物发酵床等设备。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对我们养殖场的发展来说也是好事。”周海勇笑着告诉记者。

 

  周海勇所说的生物发酵床治污模式是运用水泵将污水液均匀布设于生物发酵床上,通过翻抛,利用发酵床中的微生物对粪污进行分解转化,并对物料进行肥料化和基质化处理,还肥于田,实现了养殖场“零排放”。

 

  江山市畜牧兽医局办公室主任毛柳元告诉记者,目前,全市包括周海勇的养殖场在内的184个生猪养殖场已完成生猪发酵床处理改造,建成发酵床8.9万立方米,实现了生物发酵床治污模式全覆盖。

 

  江山市不仅在全市全面推广生物发酵床“零排放”治污模式,还积极创新生猪养殖污染长效管控机制,提出了要保护好“一缸水”,管理好“一头猪”。市里建起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机制,通过安装视频监控、液位仪、智能电表等,实现对保留的184个生猪养殖场的24小时在线监控监测,终端接入环保部门的智慧环保平台系统。线下建立市、乡、村三级联动巡查机制,配备网格化巡查人员538人,对规模养殖场开展日常巡查。

·月刊杂志《猪业科学》网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