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几乎零排放!“世行项目”治理养殖业面源污染成果显现
点击量:1805时间:2017-06-14来源:南方日报

  世界银行贷款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以下简称“世行项目”)在广东已推行3年,接近整个项目计划的中期,除了在养殖业方面取得了突破外,该项目还以农业补贴的形式,在农田上试点开展环境友好型种植业项目,包括控制化肥农药的用量、农田少耕或免耕等技术。

  目前该项目已在江门、清远、茂名等多个地区试点,未来还将继续扩大。南方日报记者日前实地走访各地区试点企业和农户,发现该项目相关技术在养殖排放、农药及肥料用量控制、耕地保护等环节都收到很好的效果。这些项目也为全省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提供了可参考的治理范本。

  二楼养猪一楼酵肥,实现几乎零排放

  江门市双水镇富美畜牧发展有限公司的养殖场内,一头头育肥猪被饲养在新建的猪舍内。走在猪舍内,最为直观的感受是,这里几乎没有传统猪舍中那种令人作呕的异味。

  富美公司采用的,正是按照世行认可的标准建设的高床发酵型养殖技术,简称高床养殖。在这里,每一座猪舍都是两层楼的建筑,其中,二楼用来用来圈养生猪,圈内的地板均为漏缝设计,生猪的排泄物可以通过漏缝地板落入一层,保证了猪圈内的干净卫生。

  落入一楼的排泄物并非直接排放,而是落入了提前铺好了富含发酵菌的垫料中。粪便在垫料作用下,经过机械翻耙,一段时间后,就能够发酵分解成有机肥。富美公司相关负责人林经理称,目前试验的结果令人满意。

  “我们发现高床比过去节约用水80%,几乎是污染物‘零排放’,而且育肥期的猪平均比过去传统养殖的同龄猪重半斤左右。”林经理说。

  用水量大、冲洗猪舍排污大是传统养猪破坏环境的两大主要元凶。近年来,随着环保压力不断加大,深圳、东莞已将全市划为禁养区,许多养殖场逐渐搬迁至粤西、粤北等地区,有的干脆停产转行。

  据了解,2016年广东省生猪出栏3531.94万头,比2015年下降3.6%;猪肉产量264.38万吨,同比下降3.6%。有分析认为,生猪产能下降的原因之一就是新的《环境保护法》实施后,企业主环保压力增大,从而减产或停产。

  高床养殖或将为企业实现生态养殖开辟新的道路,它既能够实现养殖近乎“零排放”,减轻企业环保压力,也能够变废为宝,增加企业收益。

  高床养殖技术来源于广东东瑞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自创的技术专利,已实现从500头的小型高床试验到10万头的养殖。此前在河源龙川东瑞养殖场试验阶段,高床育肥猪养殖技术的运营成本约为12.7元/kg,利润率较为可观。2016年秋季,龙川养殖场已完成项目验收,进入正式投产阶段。

  在世行项目的推动下,目前高床养殖技术已在清远、江门、潮州、茂名成功推广到8家企业,除了龙川养殖场外,其他养殖场目前步入猪舍建设或养殖试验阶段。全省范围设计高床养殖未来年出栏生猪共54万头,预计项目补贴资金为8819.88万元。

  记者从广东省农业厅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办(以下简称“项目办”)了解到,除了目前已经敲定的8家高床养殖企业,许多企业当前都在积极关注并申报高床项目,项目办也计划进一步扩大合作企业的数量。

  补偿机制如何长期运营?

  广东省农业厅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办主任胡学应介绍,项目运行接近中期,当前整个项目资金使用进度上比世行的计划慢一些,比如计划第三年要用掉总资金的40%,而实际情况是要到第四年才能达到这个比例。

  截至目前,世行项目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也需要面对诸多问题,总结经验并研究方案,从而更好地推进下一步工作。

  胡学应称,在养殖业方面,最开始两年的进度一直较为缓慢。申报项目的经营者并不多,而且配合也不是很积极。“前几年环保压力不大,因此很多养殖经营者都不愿配合,有的经营者还会中途提要求,甚至拖工期,最严重的拖了1年多,最后我们取消了这个经营者的资格。”胡学应说。

  另外,目前高床养殖项目的计划主要是通过较大的养殖企业来实现,投入大,有能力申报的企业主比较有限,因此接下来需要进一步探索出适合中小企业经营的高床养殖。

  种植业领域的情况则与养殖业不同,进度要远超原计划。胡学应称,例如此前计划是5年农田减肥减药10%,实际情况是这个目标在第一年就完成了。因此,在中期阶段,项目办对种植业治理的目标有所提升,从计划的2个市增加到10个市。

  此外,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农业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如何持续运行是诸多项目参与者所共同关注的,这几乎是项目面临的核心问题。

  大多数参与项目的农户希望能够得到持续补贴,并且表示如果停止补贴,则可能因为成效低、毒农药见效慢、生物农药价格高等原因,停止使用项目建议的化肥。

  与此同时,项目区采取环境友好型种植技术后,农产品品质虽然有所提升,但是销售价格并没有显著提高,环保优势难以转变为市场优势。

  对话

  推广保护性耕作,首先保证农田不减产为了更加深入、专业地认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情况,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吴银宝、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前院长区颖刚。

  ▌南方日报:高床养殖技术在环保方面有哪些优势?

  吴银宝:传统养殖对于环境最大的破坏来自于水资源的浪费与污染。一般而言,一所万头数量的养猪场,每天大约需要150到200方水来清洁猪舍。同时产生大量含有粪尿的污水,处理不当的排放会严重污染河流。而高床养殖在育肥猪期间几乎不需要水来清理猪舍,所以既能节约用水,又能避免排放。另外,高床养殖一般都配备了自动喂料、通风等诸多系统,可以明显节省人力。

  ▌南方日报:“零排放”果真能够实现吗?

  吴银宝:目前所说的“零排放”,主要是指育肥猪阶段,因为只有这个阶段的猪是在高床猪舍内养殖的,可以说是零排放。不过猪出栏后,需要对猪舍进行清洁,这就会有污水产生,当然量非常小,4个月进行1次,分摊到每天大概是6到15方的用水量。另外,保育猪、母猪等目前还在使用传统的方式养殖,所以也会产生一定的污水。

  ▌南方日报:这种方法对猪的健康成长是否有影响?

  吴银宝:地缝的设计需要严格的尺寸,太窄不利于粪便排走,太宽会卡到猪脚。正常情况下,大部分的粪便可以通过地缝漏至下面垫料层,猪在行走中的踩踏动作也可以加快粪便排走。当然,猪在感到热的时候有打滚的习惯,打滚沾染上粪便,确实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所以高床养殖必需要配备湿帘通风系统,以确保夏季猪舍内的温度基本在28到30摄氏度之间。事实上,漏缝地板(与高床养殖核心技术相似)在国际上已经被成功使用多年,美国、丹麦等欧洲国家的养殖场都很多都使用漏缝地板的方式。

  ▌南方日报:广东省内目前土壤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保护性耕作?

  区颖刚:保护性耕作重点强调的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典型的是干旱、荒漠化严重的土地,上世纪在国外就已经引起重视,早些年在我国北方地区也开始试点。广东省推行保护性耕作是在世行项目的带动下开始的。目前来看,所采用的方式是针对广东省土地面临的实际情况而采取的措施。广东土地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农药、化肥使用量远远超过一般水平,农药、化肥通过土壤会污染水源,同时化肥还会造成土壤板结,无法持续耕作。

  ▌南方日报:采用少耕、免耕技术后,会得到什么样的效果?

  区颖刚:首先,减少耕作、地面覆盖秸秆都能够减少土壤的流失,保护土壤,实现农业可持续;其次,土地越耕越深会导致机器难以下地,尤其是在水田,拖拉机会陷入田中无法作业,广东很多地方都面临这个问题;第三,水田耕的太深会破坏土地基层,导致底层不饱水。与此同时,少耕和免耕伴随着同步施肥、深层施肥等方式,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农药化肥的用量,解决用药用肥过量的问题。

  ▌南方日报:少耕、免耕,对于作物生长会造成不良后果吗?有解决办法吗?

  区颖刚:最明显的危害就是杂草,不耕地则杂草长得多。目前采用的是一种毒性较低的除草剂进行除草,不过这种除草剂遇水后效力会大大降低,广东夏季雨水多,所以有时使用一次药物的效果不明显。

  ▌南方日报:保护性耕作在推广过程中是否会遇到阻力呢?

  区颖刚:对农民来说,最关心的当然是产量,所以保护性耕作首先是要保证农田不减产。同时,还需要逐渐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让农民在保产的情况之下,愿意为农田可持续发展出力。农民在进行保护性耕作时还需要专业的人士指导,这一方面人力明显不足。另外,目前的免耕、少耕技术虽然获得了基本成功,产量略有提升,但是试验期还比较短,没有遇到极端天气等考验,其成熟度还有待检验。

 

·月刊杂志《猪业科学》网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