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看似独立产业 循环农业让种茶养猪两相宜
点击量:1837时间:2017-05-05来源:农民日报

  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邛崃市素有“万担茶乡”的美誉,共有优质茶叶基地10余万亩,年产茶叶2万吨。与此同时,邛崃还是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年出栏生猪140余万头,年产生猪粪便约34万吨。两个看似独立发展的主导支柱产业,邛崃却将其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成为当地发展生态农业的一张“王牌”,也成为当地茶产业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的一大突破口。

  狮子头、二方脸、金钱耳、三道箍、稀毛白皮船底肚、骡子屁股泥鳅尾……在邛崃市临济镇的万亩茶园里,生长着一群体型健壮模样特别的家伙——邛崃黑猪。作为濒临灭绝的地方土猪品种,近年来邛崃黑猪频频受到社会各界关注。

  2013年,本土企业家张在林投资数亿元在临济镇的万亩茶园中建起了嘉林生态农场,致力于培育邛崃黑猪。这是一家生态农场,农场构建的“猪—沼—茶”生产模式,成为当地循环生态农业发展的样本。

  猪产生的粪尿污水通过漏缝板自动收集,恒温装置让猪舍冬暖夏凉,青饲料和五谷杂粮按3∶1调配……农场外万亩茶园随着地势起伏绵延,农场内现代技术装备与传统养殖模式无缝衔接,给了邛崃黑猪极佳的生长环境。

  与此同时,农场庞大的粪污处理设施通过干湿分离发酵,为茶园源源不断地提供着有机肥料。记者看到,灌溉管道从沼气池出发,一直向前延伸,进入茶园最深处。

  “你看,得到充分滋养的茶树十分茂盛,茶叶叶片舒展,呈现出黑黝黝的健康颜色,土壤也比以前透气松软。”临济镇黄庙社区村民孟宗财告诉记者,有了自动化的沼液灌溉,村民已经大量减少了茶树化肥的使用量。

  按照一定比例配套发展种养业被认为是最理想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种植养殖业不配套、用肥的季节性需求与粪污的持续性产出相矛盾等问题,却曾让邛崃抓破了脑袋。

  怎么办?专业化分工打破了困局。在政府扶持下,抽粪运输工这一新职业应运而生。他们组建合作社,开着抽粪车穿梭于养猪场和茶园菜地之间,为养殖户解决难题,为茶叶种植户带去优质农家肥,也为自己带来了一份收入,可谓一举多得。

  邛崃市固驿镇农民杨绍文便是这一特殊职业群体中的一员。老杨告诉记者,从养殖户处抽粪免费,按照路程远近,每亩向种植户收取120~150元的费用。从养殖场到抽粪车,再到种植基地,整个“产供销”链条形成。如今,老杨的“客户”遍布邛崃各镇乡,甚至延伸到了周边市县。

  “附近的大小养殖场、各大茶园、种植基地我都一清二楚。”老杨告诉记者,他一天可以拉二三十吨粪便,浇灌几十亩茶园。两年前,杨绍文还联合当地几位抽粪人成立了合作社,由他根据掌握的供求信息,统一调度6台抽粪车。当地政府还拿出资金,帮助他们建起了大型储粪池,以满足淡季储粪需要。

·月刊杂志《猪业科学》网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