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土猪”或许是一种保护地方猪种的方式
点击量:2124时间:2017-04-21来源:今日养猪

  当保卫地方猪种与保卫“舌尖上的中国”联系起来,或许能激发消费者的共鸣。更丰富的产品开发对舌尖上的中国建构也在蓝图当中。将产业链延伸至文化层面,建立猪文博园,给猪肉加文化佐料,使消费者咽下一个故事。在这种氛围中酝酿的不仅仅是保种意识,还有商业化模式对品种的保护。
  据农业部称,我国是世界上畜禽遗传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原产我国的地方品种资源555个,约占世界畜禽遗传资源总量的1/6。畜禽遗传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对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据第二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我国猪品种有125个,其中地方品种88个,85%左右的地方猪群体数量呈下降趋势,31个品种处于濒危状态和濒临灭绝,横泾猪等8个地方猪种未发现,深县猪、项城猪等4个品种已灭绝。
  今后,农业部将进一步完善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体系,继续加强国家级保种场、保护区、基因库建设,组织开展地方畜禽品种登记,对国家级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保种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有效预警畜禽品种濒危风险,提高资源保护的针对性和前瞻性。
  提起濒危物种保护,大部分人首先会想到珍禽异兽,殊不知司空见惯的猪也有部分品种处在灭种的危险中。
  土猪洋猪此消彼长
  我国地方猪的衰落和西方洋品种的引进几乎是同一个时代,在人们生活尚不能小康的年代里,人们首先想要解决的一定是温饱问题,所以当有政策支持引进洋猪种时。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白猪等外国种猪生长期短、瘦肉率高,这些特点正契合了“增量”的时代发展主题的猪种被大量引进。然而我国地方猪种的劣势很容易就会被人诟病,生长周长,瘦肉率低,仔猪成活率低等特点。
  但是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不单单追求温饱,而更多的会去追求生活品质。这时候土猪消费有所增加。消费刺激是一方面,畜禽品种保护更是一个国家畜牧业发展的一个标志。所以不难想象国家农业部完善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体系。然而保护并非易事,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参考西方几十年的保种经验,我们既要仰望星空更应脚踏实地。
  猪种保护并非易事
  保护地方猪种最大的困难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品种搜集难,许多地方猪品种已经濒危或面临濒危的危险,去找到这些地方猪的种质资源是一项很难的工作,国家有政策要支持保护种质资源,但是这是一条很长且很难的路。第二市场尚不广阔。虽说人们有意愿消费土猪肉,但是也无非是一种尝鲜,每年的消费量少之又少。究其原因跟土猪肉的推广和高昂的价格有很大关系。不是任何一个市场都能买到土猪肉,消费者即使想要买土猪肉但是找不到卖家,是一件很头疼的事。第二就是找到了卖家但是三倍甚至四倍于普通猪肉的价格,也令消费者敬而远之。
  笔者也能了解到土猪企业的苦衷,因为从保种培育,再到有机饲料使用等等一系列的养殖模式使土猪养殖的成本本来就要高很多,也是无奈才卖出高价。但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我国对种质资源的保护还不到位。
  舌尖上的土猪或许是一条路
  中国人爱吃,会吃!地方美食往往与地方性食材挂钩。嘉兴黑猪肉质鲜美,胶原蛋白丰富,适合煲汤;乌金猪的肌肉发达,腿臀瘦肉比例高,是腌制“云腿”的原料;广西的香猪和巴马香猪、海南的五指山猪、云南的滇南小耳猪是烤乳猪的上等原料;山东的莱芜猪蒙着一层雾一样的脂肪适合做上等烤肉。
  但地方美食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通常只是烹饪方法,食材像跟不上发展脚步的灵魂被丢在了身后。
  “网易猪”老总丁磊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养猪的初衷是因为好久没有吃过小时候那种香味的猪肉了,当然他说的这句话也有可能是噱头,但是商人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他们能把噱头变成产业。
  当保卫地方猪种与保卫“舌尖上的中国”联系起来,才能激发消费者的共鸣。更丰富的产品开发或对舌尖上的中国的建构也在蓝图当中。将产业链延伸至文化层面,建立猪文博园,给猪肉加文化佐料,使消费者咽下一个故事。在这种氛围中酝酿的不仅仅是保种意识,还有从市场终端对以商业化求解保种难题的倒推助力。

·月刊杂志《猪业科学》网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