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公猪的种质特性和培育方式浅析
投稿时间:2019-12-02  
DOI:
中文关键词:  
英文关键词:
基金项目: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17030701061)
作者单位
张晓东 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6 
张伟力 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6 
摘要点击次数: 897
全文下载次数: 3
中文摘要:
      俗话说“母猪好,好一窝;公猪好,好一坡”。可见种公猪在现代养猪育种与生产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提高母猪繁殖力、提升养猪效益发挥重要作用。现代集约化猪场普遍采用人工授精技术进行配种,公猪母猪配种比例可达到1:100~200,远远高于本交1:25左右的配种比例,优秀种公猪的基因通过精液进行传递,传播范围更广,受益的母猪数量更多。当今养猪界杜洛克、长白、大约克等瘦肉型公猪占据主导地位,生产者应充分了解瘦肉型公猪的特性,重点做好性能测定、后备猪选留与调教、配种计划制定等工作,最大限度发挥瘦肉型公猪对育种群、繁殖群及商品群的遗传贡献。此外,对于我国地方品种公猪的培育,要充分考虑品种特有的体型外貌特征和生物学习性,理清血统来源和家系分布,制定合理的配种计划,防止出现优秀基因丢失和近交衰退现象。
英文摘要:
      
查看全文  查看/发表评论  下载PDF阅读器
相关链接
·月刊杂志《猪业科学》网站 版权所有